3月5日,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开幕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,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大会。国务院总理李强代表国务院,向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。
报告在今年的目标任务中明确提出,引导支持社会组织、人道救助、志愿服务、公益慈善等健康发展。以下为2025政府工作报告重点目标与内容:
宏观背景:双轮驱动下的战略机遇期
2025 年是 “十四五” 规划收官之年,也是 “十五五” 规划编制启动之年。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,要引导支持社会组织、人道救助、志愿服务、公益慈善等健康发展,这一表述连续第二年被纳入 “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” 框架,标志着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治理的角色定位进一步深化。
从 “十四五” 目标看,社会组织专职工作人员将达 1250 万人,固定资产规模突破 5900 亿元,3A 以上等级社会组织占比提升至 25%,法人治理规范化率超 80%。这意味着行业将迎来从规模扩张到质量提升的转型期,党建引领、法律完善、监管强化将成为关键词。而 “十五五” 规划的编制,则要求社会组织提前布局未来五年的战略方向,特别是在民生服务、基层治理等领域的精准发力。
安全维度:社会力量的双重责任
将社会组织发展与 “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” 直接关联,凸显了国家对社会力量的信任与约束并重。一方面,社会组织需主动将工作融入维稳大局,在矛盾调解、心理疏导、特殊群体帮扶等领域发挥专业优势;另一方面,必须严守合规底线,避免成为风险隐患。数据显示,全国志愿服务站点覆盖率已达 80%,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超 200 万,这些力量正成为基层治理的 “毛细血管”,但如何在服务中强化政治引领与风险防控,仍是关键课题。
代表委员这样说
慈善事业瞄准群众之需,聚焦利民之事,助力推进一项项为民事业稳步发展,将更多的民生期待转化为人民可感可及的幸福生活。
——全国政协委员、中华慈善总会党委书记孙达
民生痛点:从物质帮扶到心理关怀的升级
报告首次将 “普及心理健康教育” 与 “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” 并列提出,反映出社会心态建设已上升为国家战略。当前,学生抑郁、职场焦虑等问题频发,而社会组织传统服务多聚焦物质层面。对此,《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》等政策为社会组织参与心理服务提供了路径。如:通过社区心理驿站、青少年成长营等项目,将心理干预嵌入助困、助学等传统服务中,实现 “物质 + 精神” 双轮帮扶。
代表委员这样说
希望推动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立法,将心理健康教育从“软倡导”转向“硬约束”,以此解决地区资源分配不均、责任界定模糊、服务标准缺失等问题。
——全国政协委员、香江集团董事长翟美卿
建立长效机制,全方位加强孩子们的心理建设。政府要切实发挥主导作用,制定系统规划,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其中。学校作为孩子们成长的关键场所,更要主动担当,一方面要配备专业的心理教师,为孩子们筑起心理健康防线;另一方面要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日常教学,针对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的特点,设计个性化的心理辅导课程,帮助他们打开心扉,重燃对生活的热爱。
——全国政协委员、甘肃省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 马东平
建议强化顶层设计,构建跨部门协同治理机制。立法保障健康优先,推进以立法方式建立健康影响评估制度,明确教育、体育、工信、住建等部门在课程设置、校园建设、科技研发、数字产品研发、城市规划等政策制定中,开展青少年健康影响评估,重点审查久坐时间、屏幕暴露等的潜在影响。
——全国政协共青团和青联界
《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(2023—2025年)》《关于加强困境儿童心理健康关爱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》等为社会组织、社工、志愿者等参与儿童心理服务提供了依据。同时要求,不以心理服务为重点的社会组织、社工、志愿者等同样也需要关注心理,并且将相关内容纳入到项目中——只要是做人的工作,特别是困境人群,其困境从来不是仅靠物质的改善来改变的,尤其是在当下的环境。
乡村振兴:大考下的社会力量再出发
2025 年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评估年。过去五年,社会力量累计投入超 2000 亿元,实施项目近万个,但如何评估成效、优化模式成为焦点。报告强调 “分层分类帮扶” 和 “政策体系完善”,要求社会组织从 “输血” 转向 “造血”,例如发展特色农业、乡村旅游等产业帮扶项目,同时加强对低收入群体的技能培训,助力内生发展动力。
代表委员这样说
公益组织给乡村文化建设和发展会带来新的活力,注入新的理念和动力,也同时会带来好的活动形式和方法,村文化专员身在乡村,更理解和了解父老乡亲的需求和接受能力,能够把公益组织的新理念和方法转化成父老乡亲可以理解,可以接受,可以感受的文化活动和文化影响。
——全国人大代表 李翠利
教育公益:政策导向下的精准转型
教育领域的三大变化值得关注:免费学前教育逐步推开、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强化、困境儿童关爱升级。这要求公益慈善力量从硬件投入转向软件提升,例如开发普惠性托育课程、建立流动儿童学习支持网络。2024 年《加强流动儿童关爱保护行动方案》的实施,更为社会组织指明方向 —— 通过数字化资源共享、跨区域结对帮扶等模式,缩小教育资源鸿沟。
代表委员这样说
残疾学生初中毕业时只有十五六岁,正是成长发展的关键时期。义务教育所学远不能满足他们自立生活和职业发展的需要,迫切需要适合其自立生活、自我发展的职业教育和实用技能培训。
合理增加面向残疾学生的特教中专专业和班次设置,增加不同残疾类别尤其是心智障碍类学生职业教育学位数量;优化残疾学生考取普通中专的中考内容和形式,招录残疾学生参加适合的中专中职教育等。
——全国人大代表 文晓燕
统筹建立“基于特殊学生全面发展”的全学段教育资助体系。一方面提高现有的保障资助的金额,提高保障水平;另一方面要扩大保障资助的范围,向学前教育和高中(包括中职)阶段延伸,推动学前教育和高中(包括中职)的普及化程度,确保中职教育+普通高中全覆盖,帮助特殊学生实现自立自强。建立特殊学生发展型专项资助。包括体育活动设施专项、心理健康专项、职业学校职业发展专项等。建立特殊学生专项激励奖学金。建议参照国家励志奖学金的设置方式和设置标准,在高中(包括中职) 阶段、大学(包括研究生阶段)设置只针对特殊学生的专项奖学金,根据特殊学生的身心发展实际建立评审标准。
——全国人大代表 西南大学副校长 赵玉芳
银发经济:万亿级市场的公益机遇
报告提出 “发展银发经济”“推进社区居家养老”,为社会力量开辟新赛道。数据显示,我国 60 岁以上人口已超 2.8 亿,养老服务需求激增。社会组织可聚焦三大方向:一是居家照护服务,如老年助餐、康复辅具租赁;二是适老化改造,推动社区无障碍设施建设;三是 “时间银行” 等互助养老模式创新。同时,探索 “公益 + 商业” 融合路径,例如联合企业开发智慧养老平台,既满足公益需求又激活市场潜力。
代表委员这样说
人口老龄化并不代表人口红利正在消失,随着全民教育水平不断提升和健康状况的改善,老年人也可以继续发光发热。眼下60-70岁的活力老人群体日益壮大,很多人精力充沛,经验丰富,我们依旧可以通过建立银发智库,志愿服务等方式,给他们提供更多发挥余热的机会,挖掘老龄人口红利。
——全国政协委员、南方科技大学副校长 金李
应急救灾:基层力量建设成关键
面对极端天气频发态势,报告强调 “强化基层应急基础和力量”。社会组织应从 “灾后响应” 转向 “灾前预防”,例如培育社区应急志愿者队伍、建立物资储备网络。2025 年《国家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》的实施,明确鼓励社会组织参与基层救援体系建设,这既是责任也是机遇,需通过专业化培训、标准化流程提升应急响应能力。
社工新使命:矛盾化解的“第一道防线”
新时代 “枫桥经验” 的深化,要求社会工作者扎根社区,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。可探索 “社工 + 志愿者” 联动模式,通过网格化管理及时发现隐患,运用个案工作、小组活动等专业方法疏导情绪、调解纠纷。明确提出要“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、化解在萌芽状态”,为社会工作者开展工作指出了方向——扎根基层、扎根社区,多方联动,解决问题于初起之时。
代表委员这样说
社区治理的内生动力就来自居住在社区里的居民。比如,定期给老人送馒头的公益活动就能促进社区居民、社区工作者和共建社会团体之间的良性互动,提供更多的契机,一件件居民反馈的“大事”“小事”得以群策群力化解,彼此之间的信任感也在真诚互助中得到增强。
———全国人大代表、小营巷社区的党委书记、居委会主任 曹琛
以变应变,书写社会治理新篇章结语
2025 年政府工作报告为社会组织、公益慈善等领域绘制了清晰的行动图谱。明日之星教育基金会始终站在时代发展浪潮之中,以政策为导向,以需求为牵引,在社会救助、民生痛点、发展前沿中找准坐标,坚持党的正确领导,以“公益”+“教育”双螺旋驱动公益事业大步迈进,持续不断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更温暖的力量。